岂能“闭门造车位”
2025-04-30 09:25:18? ?来源: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为缓解停车难,不少城市小区建设了机械停车库。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,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对节省空间、补充城市车位起到了一定作用,但部分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既用不到又拆不掉,变成停不了车的“僵尸库”,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不便。 机械停车库的尴尬处境,首先是一场“数字游戏”的恶果。许多城市规定新建小区必须按“一户一车位”配建,但地下空间有限,开发商便用机械车位“凑数”。这种设计在图纸上轻松达标,现实中却因操作复杂、尺寸不符、维护昂贵而被弃用。还有部分开发商为应付验收,甚至租赁二手设备临时充数,验收后立刻闲置。这种“纸上停车位”的荒诞剧,本质是行政指标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——规划部门只管数字漂亮,开发商只管成本最低,至于车主是否方便、设备是否安全,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事项。 然而,当政策僵化从“建不够”延伸到“拆不动”,更深层的治理危机开始暴露。机械车位作为特种设备,拆除需经规划、产权方、业主等多方同意,但开发商不愿自损资产,物业无力承担改造,业主难以统一意见,最终陷入“三不管”僵局。这种“九龙治水”的治理模式,恰是懒政的典型表现:规则制定时层层加码,问题出现时层层甩锅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当新能源车普及导致车库标准过时,相关部门仍机械执行多年前的国标,宁可让设备“带病上岗”,也不愿主动更新规范。这种“以不变应万变”的惰性,让本为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异化为时代发展的绊脚石。 面对机械停车库“建而不用”的困境,需要推动城市治理从“指标治理”到“效果治理”。其一,规划审批必须告别“一刀切”,根据小区实际需求动态调整车位配比,允许开发商以共享停车、智慧停车等创新方式替代机械车位。其二,建立“谁审批谁负责”的追溯机制,对为凑数而降低建设标准的开发商追责,倒逼其重视用户体验而非应付检查。更重要的是,城市治理者需摆脱“文件思维”——政策效果不该停留在汇报材料里,而应体现在车主的便利体验中。 做好车位规划,不能“闭门造车位”。机械停车库变成“僵尸库”,碾压的不仅是空间效率,更是公众对治理能力的信任。与其抱怨车主不愿停,不如反思:我们是否给了他们更好的选择?城市治理的现代化,终究要靠“做实事”而非“凑数字”来实现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